PTool脱衣工具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在挖Pi币?2025年深度数据揭秘与行业观察

打开手机,轻点一下闪电符号,一个简单到近乎无感的操作,背后却牵连着一个庞大的社群。从学生、上班族到退休大爷,这个名为Pi Network的加密货币项目,凭借"手机零成本挖矿"的噱头,悄然在中国渗透了数百万用户群体。2025年,在Pi主网上线两周年之际,其中国用户规模成为业内争论的焦点。

数据迷雾:活跃矿工规模几何?

官方从未公布国别用户数据,这层神秘面纱加剧了猜测。多位区块链数据分析师向记者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区活跃Pi地址(指在过去30天内进行过交易或操作的钱包)预估在250万至350万之间。这一估算是基于节点活跃度、应用内签到行为及社区论坛数据交叉比对得出。值得注意的是,"活跃"并非等同于"持续在线挖矿"。大量用户仅在初期因朋友邀请或好奇心加入,后续活跃度锐减。Pi币的"挖矿"机制本质是通过社交裂变获取增量用户,早期用户确实享受了算力红利,但真正坚持每日操作的核心用户规模可能远低于此区间。

第三方数据平台SensorChain在2025年2月发布报告显示,中文区Pi聊天室日活峰值达47万人次,相关百度指数峰值较2023年暴涨220%。这些数据侧面印证了中国用户基础庞大,但也存在明显泡沫。该报告特别指出,大量用户仅停留在"注册-挖矿-停止"的循环中,真正理解项目愿景并参与生态建设的占比不足15%。核心矛盾在于Pi主网上线后漫长的KYC(实名认证)过程及迟迟未落地的实际价值兑换场景,消耗了用户耐心。

2025年监管阴影下的Pi币生存法则

随着数字货币试点深化,2025年成为监管规范关键期。年初《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释放明确信号:任何涉及中国用户的虚拟货币项目,无论其宣称是否"免费",均需遵循反洗钱及金融合规框架。这给Pi币在中国的发展蒙上阴影。多位社区管理员透露,大型Pi交易群组频频被封禁,部分电商平台已下架Pi币相关教程及服务。监管压力迫使国内Pi矿工采取更隐蔽的运作方式,如转向私有化社群运营,并使用海外服务器通信。

值得玩味的是,Pi核心团队在2025年3月发布的开发路线图中,首次提及"探索与主权数字货币技术接口",被解读为向监管示好。此举在国内矿工群体引发分裂:务实派支持合规转型以保障未来变现可能;理想派则批评背离去中心化初衷。无论立场如何,当前中国Pi矿工最迫切的需求仍是兑现承诺——何时能真正将手机中积累的Pi币,兑换成可流通的价值?大量用户已默默挖矿超过3年,耐心渐失。Pi币挖矿的技术基础在2025年显得尤为尴尬,其共识机制尚未经历大规模商业应用验证,算力竞争价值远低于比特币等传统加密货币,使得早期挖矿的沉淀成本回收希望渺茫。

谁在坚持?中国矿工的真实画像与挣扎

通过对北京、成都、深圳等地Pi用户的走访,一幅复杂图景浮出水面。主力群体集中在三类人:大学生群体(占比约35%),看重社交裂变奖励及对新技术的好奇;三四线城市自由职业者(占比约28%),将其视为低成本投机机会;以及部分中老年群体(占比约17%),受子女推荐参与。一位广州退休教师坦言:"每天点一下就当养生打卡,但去年儿子告诉我账号被锁,因为忘了备份助记词,几年白挖了。"

真正的困境在于资源消耗与收益倒挂。2025年手机挖矿的实际效益遭双重挤压:一方面基础算力随用户基数暴涨而稀释,单日收益跌至0.03 Pi;另一方面托管节点耗电剧增。河北矿工王磊算了一笔账:运行节点日均耗电2度,按0.6元/度计算,月支出36元,同期收益不足50 Pi(按场外交易价约合25元),"连电费都覆盖不了"。这种经济模型本质上依靠不断拉新维持表面繁荣。


问题1:Pi币在中国还能挖多久?安全吗?
答:2025年挖矿行为本身尚无明确法律禁止,但面临三重风险:1)账户安全风险,丢失助记词即永久损失资产;2)政策风险,项目若被定性违规可能冻结资产;3)价值归零风险,场外交易价格已从2024年峰值下跌70%,流通性极低。

问题2:为什么监管紧盯“免费”挖矿项目?
答:核心在于用户资产管控盲区。任何涉及用户资产沉淀与流通预期的项目都可能演变为非法集资渠道。2025年新规草案重点打击点包括:未经批准的用户身份绑定、变相鼓励二级市场炒作、资金池形成风险。

pvttglobal.com
pvttglobal.com
这个人很神秘